伴随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新能源化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场定义未来的赛道上,企业选择的不仅是技术路线,更是其未来的生存逻辑与竞争姿态。

太重集团“制造强国·装备有我”系列发布会拉开帷幕
10月27日,太重集团“制造强国·装备有我”系列发布会拉开帷幕。在这场被视为其“十四五”战略重要落子的活动中,新能源产品不再只是锦上添花的展示项,而是首次以系统性布局的姿态,站上了舞台中央。
全景布局:多技术路线并行
四场发布会,五大品类,十余款新品——在过去的半个月里,太重集团以一场高密度的、掀翻行业天花板级的“创新巡礼”,在工程机械行业掀起了新一轮关注热潮。
从TZ1350 ET甲醇混动液压挖掘机,到涵盖氢能、甲醇、混动等多动力选择的全系列产品,太重新能源布局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

山西太重工程机械公司副总经理尹满义介绍新能源挖掘机产品
作为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和风电装备产业链唯一的“双链主”企业,太重集团正积极重构提升原有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地瞄准精细化、国际化、高端化、智慧化方向。
太重新能源宽体车产业园区自2024年11月投产以来,已具备年产7000台各类宽体工程车的生产能力。在绿色智造的全新赛道上,太重正在加速奔跑。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太重新能源战略的显著特点。在工程机械领域,太重推出了燃油、氢能、甲醇、混动等多动力并行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这种全面布局的思路,在当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颇具代表性。
全球视野:超前战略下的隐形成本
从全球视角审视,太重的新能源布局呈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在中国市场,工程机械的新能源转型步伐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渗透率已接近15%,其中电动装载机的渗透率已达30%左右;相比之下,太重此次发布会的新能源产品占比符合这一趋势,反映出中国企业在新能源赛道上的积极姿态。

沃尔沃建筑设备计划到2030年实现35%的电动设备销售占比
纵观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已宣布到2030年将实现35%的电动设备销售占比;杰西博(JCB)已率先推出为其纯电设备全新研发的“电动动力套件”,摆脱了传统结构的束缚;日立建机则在其ZX200-6B挖掘机基础上开发了纯电动版本;小松也在积极推进智能机器控制与电动化的结合。

日立建机则在其ZX200-6B挖掘机基础上开发了纯电动版本
这些国际巨头不再仅仅关注设备的动力替代,而是更加注重电动化与智能化、效率提升的深度融合。
相比之下,太重的多技术路线并行战略虽降低了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但也可能带来研发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隐形成本。正如业内专家所说,当前工程机械新能源化存在“过度强调技术路线多样性,而非最优解”的问题。
技术短板:油改电的路径依赖
业内专家强调:当前电动工程机械领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技术路线繁杂,而非追求最优解。不少企业为了电动化而电动化,缺乏清晰的目标导向。
因此,当前工程机械行业的电动化(新能源化)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电池、电机、液压泵等核心配套件的发展思路已基本明晰;另一方面,除电动叉车外,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设备,基本上仍停留在“油改电”的路线。“油改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电动工程机械,即未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电的优势,最大限度上降低电的劣势。

展会上的太重工程机械产品列阵亮相
从“油改电”到“正向设计”的转型挑战,在工程机械行业的新能源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性。当前,包括太重TZ1350 ET甲醇混动、TZ39ER全电动、TZ350EH氢燃料液压挖掘机在内的许多创新产品,正处在这一历史性跨越的起点。
该机型所采用的分体式发电机系统设计,体现了在现有技术生态下寻求突破的务实思路。这恰恰反映了中国领军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典型路径——通过在传统架构上嫁接新能源动力,快速切入市场、积累运行数据、验证技术可行性。

太重氢能挖掘机
行业专家所描绘的电动工程机械发展蓝图——即以整机生产率与能效最大化为目标,以高压高转速的核心配套件为支撑,实现彻底的正向研发——为整个行业指明了升级方向。这预示着,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动力替换,而是基于电驱动特性,对整机结构、液压系统及控制策略进行全局重构。
因此,对太重而言,当前推出的新能源产品,其意义不仅在于市场的即时占领,更在于迈出了从学习、消化到最终实现原创性突破的关键第一步。这条从“适用”到“卓越”的进阶之路,正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构筑持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专家建议的“搭建真正的电动工程机械研发平台,实现电动工程机械的正向设计”,恰恰指明了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系统级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是对技术路线的要求,更是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考量。

太重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
走进太重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空中辊道正精准转运轮胎,替代了传统的叉车转运,使产线效率提升了70%以上;行业内首创的刚性翻转机让9吨重的车身轻松翻转,单一工序效率提升了近30%。
这些智能制造环节的效率突破,充分证明了太重对系统化、智能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扎实的积累。当下的关键课题,是如何将这种内部制造环节的系统优化能力,转化为能够为客户现场赋能的、可复制的系统级增效解决方案。
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由单机技术突破到系统解决方案的升华,是检验企业战略定力与远见的最终试金石。这既是挑战,也是太重从“产品供应商”迈向“价值合作伙伴”的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Wilber_Sun
